为英雄立传 为师魂讴歌——“热血师魂”读后
作者:王自立  

  2008年9月10日,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那场牵动世人之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快5个月了。这天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以空前的篇幅同时刊登长篇报告文学“热血师魂----记汶川大地震中的人民教师”,著名教育记者、作家刘堂江和他的合作者们以对教师的崇敬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倾情描绘了在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教师与严重自然灾害不屈抗争的英雄行为,向读者呈献了一幅气壮山河、力拔千钧的历史画卷;刘堂江和他的合作者们还以细腻、娴熟的笔触向人们真实地展示了新时期教师们一个多姿多彩、蓬勃向上的心灵世界,38000余字的篇章里“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让读者和作者同声唱响了一曲世代传诵的师魂颂歌。

  “热血师魂”是从大地震前一天“5月11日是母亲节”开笔的,这是令人没有想到但却又能深深揪住人心的“第一笔”!母亲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人世间洋溢温馨的气氛。作者还顺势写到天府之国----四川的人们追求悠闲、恬适的生活,有“东方达沃斯”美称的北川绝佳的环境以及北川中学运动场上充满青春活力的欢快嬉笑。然而,人们怎么也不可能想到就在第二天,这宁静、美好的画境竟会被特大地震这只“怪兽”撕碎。祥和与惨烈的巨变就在一夜之间。凶悍无情的自然灾害突如其来横亘在学校和教师面前,我们的人民教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和回应,历史将会特别关注。“热血师魂”的作者们正是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开始了这一史实长卷的书写。

  “热血师魂”记叙的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前一天----5月11日到9月1日学校里的人和事,时间跨度近150天。作者按照大灾降临、大灾之中、大灾之后的顺序来描写这一全民族都会铭记于心的历史事件,而这种描写又是以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为主旨,真实而又艺术地塑造了以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为代表的20余位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有顶天立地作为的英雄教师形象。掩卷而思,人们记住了这些活生生的“人之模范”,也就记住了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一个英雄群体:人民教师。

  刘亚春,这是贯穿整个报告文学的典型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教师们在大地震中表现的缩影。刘亚春,在报告文学的各个章节里一再出现,与其他或祥写或略写的教师形象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雕像。这种借鉴影视作品根据事件内在联系采用时空交错“切换镜头”的叙述方式,使得报告文学的描述既新颖又灵动,平添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刘亚春,一个内敛、沉稳、指挥若定的中学校长,他是2006年通过民主推荐当上校长的。为了学生吃得好吃得安全,他上任后排除重重阻力做了一件大事:收购食堂。地震发生之前他正在食堂召开后勤工作会议,讨论怎样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当地震突然袭来时,他立即冲出会议室,用手机与外界联系,但通讯信号没有了,只得派教师去县里报信求救。刘亚春临危不乱,立即把自己肩负的责任落实到果敢的决定中:将男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10多个小组开始抢救压在废墟中的学生。在抢救生命的艰险过程中,北川中学的张定文书记、付秀银、刘宁、蹇绍奇等老师又演绎了一个个舍弃妻儿、老母而去奋勇抢救学生的感人故事,教师们硬是凭着对学生直抵心灵深处的真爱把200多个年轻的生命从死神的魔爪中夺了回来。

  面对已经成为孤岛、危机四伏的校园,刘亚春清醒地意识到走出去才意味着生,他旋即向县领导提出转移学校的请求,惜字如金的刘亚春只说了一句话:“为北川中学保留点种子吧……”刘亚春站立在尘烟翻滚的乱石堆上,用无限慈爱的目光与每一个幸存的孩子交流,没有足够的食品和车辆,没有出发前的动员,1000余人井然有序,大手牵着小手,一路相互搀扶,步行6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安全的地方。刘亚春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以超乎寻常的坚毅、从容守住了北川中学的未来。

  北川中学转移到长虹以后,刘亚春又以一个校长独有的特质想到了要稳定人心,就要尽快复课。是的,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得以迅速恢复,教育的巨大力量就一定会在灾难中凸显出来。震后第七天,全国哀悼日,北川中学正式复课了。刘亚春随后又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繁重事务中,为以后的教育教学进行精心谋划。新学年开始之时,9月1日,北川中学和灾区的所有学校开学上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教育奇迹”。

  我们应当明白,刘亚春是在失去爱妻和独生儿子成为孤身一人以后,依然作出那些深爱学校、深爱师生的举动,这需要多么坚韧的意志,多么博大的胸怀。刘亚春舍不得离开自己付出了心血却已经震垮的学校,舍不得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妻子和刚刚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大奖的帅气儿子,这两种“舍不得”的感情汇聚在一起才是刘亚春这个硬汉子本真的心境。他眼中有泪,但不轻弹;他心中有痛,但不向命运低头;他言行一致,恪守善待他人的人生信条,所以在灾难面前他才能强忍悲痛、镇定自若,舍己为人、勇于担当。刘亚春在震前还不是党员,他是在震后申请入了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经过血与火的锤炼以后,在政治上作出的庄重抉择,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党的宗旨由衷的认同和拥戴。刘亚春的心路历程是一面明镜,它足以照亮人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怕磨难,奋然前行。

  “热血师魂”在重笔描写刘亚春的同时,还写到了一群英雄教师舍生忘死的壮举以及他们高洁素雅的精神生活。张家春乐观、机敏,“非常搞笑”;谭千秋妙语连珠,富有幽默感,看似严肃古板甚至有点“抠门”却极有情调;张米亚活泼随和,喜欢足球、篮球、上网、唱歌;向倩更是一个美丽的精灵,她爱美,总喜欢向大家显摆她青春靓丽的光彩,她有时也有点小脾气,但事过以后她又会把不快抛到九霄云外。就是这些各具本色的教师,当残酷的地震到来之时却一个个成为了“浴火凤凰”,毅然决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甚至让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或者怀里紧紧搂着学生,铸就了生命最后的姿势。他们做到了“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和宁静”,用血肉之躯描画出中国教育史上千古不朽的“救生图”!

  为了全景式地反映灾区学校抗震救灾的不平凡历程,“热血师魂”还详尽地展现了崇州市鸡冠山中学王京平校长等24位教师带着205名学生转移的惊心动魄的行程以及雨夜护卫学生的悲壮一幕;展现了北川陈家坝小学刘应琼校长带伤冒死和教师一起抢救、转移学生,而自己不曾想到去吃一片止痛药的感人肺腑的场景……

  读到这些地方,谁不会为之动容,为之感叹?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英雄教师们是一群平常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但他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传承和延续人类文明的崇高职业,职业固有的传统和校园生活的熏陶,使他们的血脉中早就流淌着善良、仁爱、利他、奉献的情愫,一旦危机出现时,他们深藏于心的的美好情感就会自然地迸发出来,爱与责任就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就会不是用豪言壮语而是用生命去守护高尚的道德。英雄教师们之所以既可敬,又可亲、可信,就因为他们既要尽到社会责任,对学生负责,又要尽到家庭责任,对长辈、妻儿负责,他们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许有过些许烦恼乃至一时倦怠,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没有放弃良好品格的修炼,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危难时刻显身手”,感天动地颂师魂。师魂,是教师心中的旗帜,是教师永远信奉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是教师一生一世的依托和履行承诺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震后成了英雄、功臣,行政机关要调他们去或提拔他们,但他们难以割舍曾经生死与共的学校,放弃了时下不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依然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上。“热血师魂”的作者正是通过对英雄教师多视角、多方位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朴素道德风貌、强烈责任意识的教师群体,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和作者一起赞叹:“中国教师好样的!”

  “热血师魂”作为记史写人的报告文学之所以让人感奋、激动,除了有高远宏大的立意、精妙恰当的布局、灵活多变的用笔方式外,还有一点就是全篇处处皆有的让人心灵为之一振的细节描写。这是作者们深入地震灾区细致观察、精心提炼的传神之笔、动情之笔。比如,刘亚春和妻子5月11日晚上在校园的散步以及妻子对他的劝慰;刘亚春独自来到埋着妻子的废墟边,对爱妻阴阳两隔的真情倾诉;刘亚春把从北川中学废墟里捡来的一颗石子缀上镶嵌在长虹培训中心墙上“北川中学 四川长虹”的八个大字上,以及把学生爱唱的歌曲《隐形的翅膀》改成了自己手机的铃声……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我们面前的刘亚春更丰满、更真切,他就是我们校园里一位既是“工作狂”又极富人情味的校长。和刘亚春有着相同遭遇的东汽中学校长周德群所说的一句话“当校长的不能垮,要是垮了,可就无论是死的活的,都对不住了”,真是声如洪锺,在天地间回响。作者对“生如夏花”的向倩作了精细的描写,而她新做的头发以及“5.12”下午刚换上的那双粉红色凉鞋,更使我们感受到年轻女教师的传奇故事是那样凄美。李佳萍在遇难临终前托付学生将爱情的信物----戒指和手镯交给自己的爱人,董雪峰把一根棒棒糖塞进已经永远离开人世的儿子的小手里……真是字字滴血,句句含泪,天底下最为珍贵的人性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的教师既是慷慨激昂的勇士,又是美的化身。他们壮丽的人生无不显现出美的情操、美的襟怀。

  为英雄立传,为师魂讴歌。“热血师魂”是一部描写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力作,它不仅以祥实的记录可以载入史册,以强大的感召力、震撼力可以成为师德教育的鲜活教材,而且以独到的新闻视角、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力为教育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教育新闻写作如何做到兼具锐气、才气和灵气,向人们奉献既有教育意义又能鼓舞人心的精品,读了“热血师魂”之后,我们自然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2009年5月)